2012年影视系列讲座—— 带摄影机的男人刘呐鸥(1905-1940) 收藏
行业:【海洋工程】
已经结束
  • 开始时间:2012年09月01日 13:30
  • 结束时间:2012年09月01日 16:30
  • 主办方 :
  • 协办方 :
活动介绍

 活动详情:

 

2012年影视系列讲座—— “台南-日本-上海/“新感觉”文学-“软性电影”--带摄影机的男人刘呐鸥(1905-1940)”


主讲人:张泠 (芝加哥大学博士生、专栏作家、影评人) 讲座后免费放映刘呐鸥电影《带摄影机的人》(DVD,投影)


(现场采取先到先坐的选位方式,额满为止。咨询电话:021-65559981)

时间:2012年9月1日(周六)下午13:30


地点:上海 虹口区 曲阳路574号 曲阳图书馆三楼数字放映厅


主办方: 上海影视文献图书馆

【主讲人介绍】:


张泠 (芝加哥大学博士生、专栏作家、影评人)


(微博:黄小邪在芝大)


【教育背景】:


芝加哥大学 电影与媒体研究系 博士候选人


爱荷华大学 电影与比较文学系


北京电影学院 电影学系 硕士(电影美学)


辽宁大学 广播电影电视学院 艺术学士(电视制作)

【研究兴趣】:


电影声音美学;早期、经典及当代电影理论;城市空间及身体的影像表达;早期中国电影的跨文化传播;中国戏曲电影;“第四代”导演及其作品;当代中国独立电影;1960-1970年代的台湾电影及台湾“新电影”。

部分受邀参与的学术活动(会议论文从略):


哈佛大学:东亚研究生年会,2012年2月。


哥伦比亚大学:“当代中国电影”研讨会,2011年10月。


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东亚电影中的苦痛与创伤”研讨会,2011年5月。


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华语电影的时间与空间”国际研讨会,2010年11月。


台湾中央研究院:“台湾新电影回顾:历史、文学及作者”国际研讨会,2010年10月。


芝加哥大学:“中国戏曲电影”研讨会,2009年4月。


南京大学:“华语电影中的性别”研讨会,2008年6月。


墨西哥:“美国比较文学学会年会”,2007年4月。

【发表成果】(英文):


•“Revolutionary Aestheticism and Excess: Transformation of the Idealized Female Body in The Red Lantern on Stage and Screen,” The New Zealand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12:1 (June 2010)


•“Collecting the Ashes of Time: The Temporality and Materiality of Industrial Ruins in Wang Bing’s documentary West of the Tracks (Tiexiqu, 2002),” Asian Cinema, Spring/ Summer 2009.


【部分发表成果】(中文):


独著:
《流影海德园》,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11。


参编(合著者):
《變遷流轉:視域之境》,台北:書林,2011。


《电影2005》,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电影2004》,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后窗看电影》,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电影2003》,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电影2002》,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独立精神》,北京:现代出版社,2001。


《家卫森林》,北京:现代出版社,2001。


《电影欣赏指南》,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


《2000年电影枕边书》,南宁:漓江出版社,2001。


报刊杂志文章:(略)

【电视制作经历】:


2000-2002年任电影频道(CCTV6)“影事聚焦”栏目导演。


2000年任北京卫视“电影与电影人”栏目导演。


1998-1999年任辽宁卫视专题片导演。



【讲座内容】


刘呐鸥(1905-1940),年三十五被暗杀于上海四马路,至于原委,众说纷纭,几成疑案。这位生于台南左营、受教育于日本东京、创作于半殖民地上海的“新感觉派”作家、影评人、译者及导演,因亲日“汉奸”嫌疑及“软性电影论”,多年在主流历史烟尘中面目模糊。当迷雾渐散,近年刘呐鸥文学与电影评论的独特性重又回到文学与电影学者关注和讨论的范围。作为“跨媒介”(小说、诗歌及电影评论、翻译、剧本写作与拍摄)与“跨文化”(台湾、日本、上海)实践的完美范例与化身,刘呐鸥向苏联导演维尔托夫致敬的电影作品《持摄影机的男人》与“城市交响曲”电影的关系,他的现代主义美学,在1930年代的文学与电影地景中处于何种地位及如何与“左翼”潮流微妙共存?都成为值得探究的有趣话题。


【放映简介】


刘吶鸥《持摄影机的男人》(人间卷、东京卷、风景卷、广州卷、游行卷)共46min 年代1933 无声 黑白影片


刘吶鸥生于台南新营,留学日本,通晓英、法、日等语文,后活跃于上海文坛与影坛,与施蛰存等人被归类为《新感觉派》作家,是第一位在上海主持报业的台湾人、并早在七十年前就投资大陆房地产,成为名符其实的《台商》。在他传奇性的一生中,曾任书局老板、创办杂志、创作剧本、担任中国电影史上第一部谍报片的导演、筹组电影公司、捧红李香兰和蝴蝶两位一代巨星、出任新闻社社长、引介翻译欧洲电影理论。1940年因政治立场(投身汪精卫政府),于上海遭人刺杀身亡,年仅三十五岁。过世后因政治因素,成就一直未获肯定,直到近几年终获学者重新检视,被视为是引领当时文学与电影脚步的先驱者。本次发行的《持摄影机的男人》为他的实验性纪录像片,忠实反应了当年上海艺文圈的风气,与当时的审美角度、时代风华。


(本片由讲座专家张泠提供)

 

更多
新浪微博
活动时间、地点
2012年09月01日    开始
2012年09月01日    结束
上海市 上海 虹口区 曲阳路574号 上海影视文献图书馆3楼数字放映厅